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强调,中国外汇管理政策不会后退,更不会走回资本管制的老路。
潘功胜接受中国《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时指出,总体上看,无论是以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还是以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进行衡量,中国外汇储备都是十分充足的。目前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正在向均衡状态收敛,跨境收支的基础依旧十分稳健。
《打开窗户不会再关上》
他说,近年来资本项下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基本可兑换,证券项下资本可兑换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不可更改,因此中国外汇管理政策不会后退,更不会走回资本管制的老路。
他还表示,在外汇政策的执行上,中国将依据现有的外汇管理政策,依法依规管理,加强对交易的真实、合规审核,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外汇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他说,针对企业虚假对外投资、虚假利润汇出、伪造构造贸易背景骗汇、个人分拆购付汇、非法买卖外汇以及假借贸易或投资渠道对外转移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外汇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和打击。
他认为,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不够理性的倾向,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有很强的盲目。为了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健康、有序,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
不过,他强调,中国政府支持国内的企业,特别是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现在是外汇政策改革时间窗口》
“从各方面的情况看,现在确是推动流入端外汇政策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
他表示,将基于战略的角度继续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应该说目前是流入端政策改革比较好的时机。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出台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改革措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向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深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企业资本项下结汇等。
“我们的举措既要有利于眼前,更要有利于长远,既要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又要有利于当下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改革需要寻找时机和推动的窗口,找不准时机,会在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都遇到较大阻力。”
《外储波动正常》
近阶段外界对中国外汇储备持续下滑,最近更是跌破3兆美元表示担忧,潘功胜回应称,外汇储备是一个连续变量,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储备规模上下波动是正常的,无需特别看重所谓的“整数窗口”。然而,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迄今仍是全球最高水平,国际支付能力总体较强。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约占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28%,位居世界第一,明显高于排名第二位的日本(1.16兆美元)和其他国家。
他说,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是合理水平,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需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传统上,使用3至6个月进口额或100%短期外债等指标衡量,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有工作论文建议以综合指标衡量。他说:“总体看,无论是以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还是以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衡量,中国外汇储备都是十分充足的。”
人行上周二公布,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2兆9982亿零400万美元,跌破3兆美元关口,并创2011年2月以来新低;按月减少123亿1300万美元,为连续7个月下降。
他认为:“中国外汇储备仍然充足,并且外汇储备在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策略下,不同货币和资产之间有效发挥了此消彼长、风险对冲的效果,这是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础。跨境资本流动最终还是要回归基本面,对此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