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21日讯)《路透社》报道,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微调,缩短“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计算时段,令中间价受其他货币涨跌动能的影响降低,理论上属于技术调整。
专家们也指出,在美元强势的背景下,叠加影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时间段剔除,客观上有助于人民币中间价更为平衡,从而更准确地反应市场。
新模型将中间价定价因素中的“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从原来的24小时改为15小时,即从下午4时30分开始计算到早上7时30分,虽不至于对人民币汇率走势产生根本改变,但却会提升汇价连续,防止日内投机“中间价模型和收盘价价差”。
更为重要的是,此变化令境内收盘价的影响更重,为未来有可能放弃中间价的进一步汇改。
资深银行交易员指出,在当前美元强势前提下,中行调整中间价形成的新模型,意在人民币兑保持一篮子货币的稳定,既不想人民币对一篮子大幅贬值,也不想对一篮子大幅增值,弱化日内的供需影响。
“因为从去年以及今年的实证来看,收盘价对于中间价的扰动因素还是比较明显,而且呈现阶段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健并强调,策略层面,可能未来要逐步提高中间价的市场引导作用,人民币定价权不应由离岸主导,降低市场对中间价的可预测度,进而减少投机交易。
“目前大多数分析师及交易员基本上根据双参考定价模式,基本上在公布中间价前就大约可计算出当日中间价。”
3位消息人士周一透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从今日起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进行微调,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从原来的24小时改为15小时,即从下午4时30分开始计算到早上7时30分,以更好反应市场变化,亦可防止日内投机“中间价模型和收盘价价差”行为。
自去年3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与“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高度相符。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上述消息暂不予置评。